他七岁能诗,十九岁中进士,登西岳而赋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”他一生霸气,敢拦天子而谏,更是敢欺压天子御驾亲征,换来大宋百年宁静他少年得志,富贵奢侈,家里烧得蜡烛油通常流得满地都是他有时又不识好歹,怼天怼地怼知己他一生铁骨铮铮,有时候极富魅力,有时候又让人感受极其奇葩......这是一个有个性的人,一个自恋的人,一个带给我们无数趣事的人。一、少有霸气,登龙虎榜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,公元980年,一个十九岁的孩子考中了进士,昔人说二十弱冠,根据这个尺度,他还未成年。
因为他太年轻了--而太宗偏爱老成持重之人--于是就有人劝他你谎报下年事,增加那么几岁吧。可他绝不犹豫的拒绝了:“准方进取,可欺君耶?”不知道是那根筋搭错了,厥后的太宗赵光义反而因为这个小子不会花花肠子而特别浏览他。(我之所以这样说,是因为这位赵家二天子,历史上的人品风评实在是颇有争议的)这个七岁登西岳而写下: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。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” 的人,即是一代名臣寇准。
从这首诗来看,他或许很小就具备了强大的气场,天是老大,我老儿,除了天子至尊,老子谁都不鸟。厥后的事实更是证明--有时候他连天子的体面也不给。
寇准画像这一年的科举榜很是很是牛,出了很多多少宰相级此外人物:李沆(hàng)为相六年,有“圣相”美誉、王旦为相十二年,掌权十八载;向敏中为相亦多年,另有“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,时亦号龙虎榜” (龚鼎臣《东原录》)可想而知,寇准同学少年成才,又有这么精英的同年,再加上他与生俱来的霸气,自信心爆棚的他少年得志,干什么都一定要比别人强。他的一生也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。这样的性格,既让他做成欺压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前线,挽大宋社稷于将倾,换来大宋百年宁静,建设劳苦功高,获得“左右天子为大忠”高度赞扬;却也带来了无比致命的性格缺陷。
如果说王禹偁正直(见前文王禹偁:一生以直言为荣的北宋诗文先驱 ),那寇准这个或许要叫朴直,如果说王禹偁谁人叫犯颜直谏,那寇准这应该叫啥呢?明白话或许可以这么说:他这叫强bao天子,额,天子的意志。二、以谏升迁,宋代魏征中第后的寇准,被授官大理评事,派往归州巴东(今湖北恩施巴东县)任知县,任满改任台甫府成安(今河北下辖县)知县。要么说寇老西还真的是很有才气的,宋史他的传记里这么纪录:"每期会赋役,未尝辄出符移,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,黎民莫敢后期。
" 说每次到了要黎民交税服役的时候,他都不用拿出官府征调文书,只要将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衙门口,黎民没有敢误期的。巴东寇准碑林自然的,他的仕途也初期的顺利,一路升迁殿中丞、通判郓州。或许宋太宗对这人实在印象有点深刻,特地招来面试,然后授右正言、直史馆,为三司度支推官,转盐铁判官等职。入朝后的寇准,每次百官言事讨论时,都说得有理有据,能将事情的优点缺点都说得头头是道,于是天子越发器重他了。
继续升他的官,累迁把尚书虞部郎中、枢密院直学士,判吏部东铨。才气获得赏识,寇准更是毫无忌惮得将他的霸气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。《宋史》里纪录了这么一件事:尝奏事殿中,语不合,帝怒起,准辄引帝衣,令帝复坐,事决乃退。
说曾经有一次,寇准在宫殿向天子启奏事项,揭晓意见,可是他的话不仅得不到赞同,还让天子很生气,一语不合站起来就要挥一挥衣袖,拍屁股走人。没想到寇准更是牛气,他直接上前拽住了天子的衣服,让天子又坐下! 只等天子同意了他的建议,事情解决了才退下! Word天啊,这面临的可是有几百种方法嫩死人的赵二天子啊。
不知哪根筋搭错了,赵光义同学竟然对此十分浏览。他还说:“朕得寇准,犹文皇之得魏徵也。” 说寇准就是我的魏征啊。寇准过于刚硬的性格,于是越发如鱼得水般疯长,这和太宗天子对他的厚爱肯定分不开。
转头来看这一段故事,总以为其时的赵光义应该很需要这么一位“愣头青”:宋初其实还是文弱武强的,枢密院势力很大,文官们呢,多数还是以老成持重为荣。因此,原来当上这个天子就有不少人不平的他,也许需要用千金买骨式的"演出",来给文官们立个楷模,然后徐徐向文官倾斜,纵然分了武官的权,也是稳了自己的位置。宋太宗永熙陵淳化二年(991),霸气的寇准再次用自己的强硬欺压了宋太宗一次,而且再次赢得了升迁。
这年春天,发生了大旱灾,太宗就招来大家讨论时政得失。群臣都说是天数所导致的。寇准却说这是因为刑罚不公正导致的。
把太宗弄得很是打脸,怒而退入禁中,怒意难平,就把寇准叫来,说你给老子说说,那里不公正了。寇准面无惧色,让天子把二府官员招来,他要劈面对质。(宋朝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(西府)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(政事堂、东府)配合行使行政向导权,并称为“二府”,是其时的最高国务机关) 太宗听完准了,二府人到了之后。寇准说此前有两人都受贿了,受贿少的被杀了,受贿多至千万的,竟然只是被装模作样的打了几棍子,然后官回复职了,就因为他是参政(副宰相)王沔的弟弟。
这岂非不是不公正吗?宋太宗一听,就问跪在下面的王沔,王沔只好叩头谢罪。经由这件事,宋太宗更喜欢寇准了。立即又给他升迁:左谏议医生、枢密副使,改同知院事。或许相当于最高军事顾问机关的副职。
锋芒毕露的寇准,在这里和职位相当的武官张逊发生了摩擦,有时还在天子眼前争执。闹到厥后,太宗实在受不了了,将张贬谪,寇准也被罢,贬官青州知州。可是没过多久,就想得不行,经常自己个闷闷不乐,还隔三差五地问左右随从:"寇准那小子在青州过得好欠好啊?" 有些弄臣就暗戳戳地说,寇老西过得挺好呢,不知道他想不想陛下呢?可是到了第二年,太宗还是把寇准召了回来,担任参知政事。
厚爱可见一斑。就是在立太子这样的事情上,疑心病极重的赵光义,也更多是因为听取了寇准的建议,下定了刻意。三、澶[chán]渊退敌宋太宗的厚爱,加之天性,使得寇准越发得武断和自满,这使得他险些很不屑于处置惩罚和同僚的关系。
他的后半生悲催履历或许就源自于此。至道二年,太宗驾崩前一年,寇准便再次和同僚因为朝拜顺序之事发生争执,太宗原来想大事化小,效果寇准争辩不休,把赵光义惹怒了,说了一句“鼠雀尚知人意,况人乎?”,再次将他罢官贬职,赶到了邓州。
邓州乡间至道三年,公元997年,宋太宗驾崩后,太子赵恒即位,是为真宗。对这位当年为自己说过话,帮自己登上太子之位的元勋,真宗还是想感谢的,但或许也是想到这人性格张扬,于是先是升了寇准尚书工部侍郎。然后在咸平元年(998年)开始外放河阳、同州、凤翔等地历练,两年后,趁巡幸台甫府之际,诏令寇准赴行在,或许是又面试了一番,终于决议让他迁刑部,权知开封府。咸平六年(1003年),升迁往兵部,担任三司使。
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、平衡财政收支,为中央最高财政主座,号称“计相”。这明白是要再次重用他的信号。
《宋史.寇准传》在写到这里的时候,说了一句:“帝久欲相准,患其朴直难独任。” 真宗真的是很相识他的这位恩人啊。可是这当口,有人出来推了寇准一把。景德元年(1004)年六月,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凖为相。
毕士安说:“寇凖(准)天资忠义,能断大事;志身殉国,秉道嫉邪。眼下北强入侵,只有寇凖可以御敌保国。
” 这后面的配景其实是其时的宋辽局势所迫。寇准锋芒毕露的性格,却正好促成了历史转折的瞬间抓住了谁人天降契机,让他功成名就,挽大宋与将倾。
从太平兴国四年(979),赵光义御驾亲征攻灭北汉,欲图幽州,败辽军,到雍熙三年(986年)北伐辽军惨败,直到宋真宗即位,这二十多年来,宋辽之间的摩擦险些没有停止过。宋朝换了新天子,辽国就乘隙越发频繁地骚扰疆域。咸平二年(999年),辽军大北宋军于高阳关,俘宋上将康保裔,大掠而回;咸平六年(1003年),辽军再侵高阳关,宋军上将王继忠又被俘降辽。
景德元年,疆域紧急文书频传,说辽军要大肆入侵了。在这样的配景下,有了毕士安的助推,八月,寇准和毕士安同日拜相。九月,就传来消息,辽国天子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,率20万雄师,从幽州出发,声势赫赫举兵南下。
回銮碑,澶渊之盟见证“急书一夕五至”,满朝震恐。这个时候为大局面而生的寇准站了出来。《宋史》纪录:"是冬,契丹果大入。
急书一夕凡五至,准不发,饮笑自如。" 一边对天子说“陛下欲了此,不外五日尔。”,请天子巡幸澶州,御驾亲征。同时霸气地表现,要把朝廷上提议迁都的人斩首。
然后再给天子做心理领导:“今陛下神武,将臣协和,若台端亲征,贼自当遁去。”,就算没有那么顺利,也可以坚守打持久战,辽军远来,一定支撑不下去,而“弃庙社欲幸楚、蜀远地,所在人心瓦解,贼乘势深入,天下可复保邪?”于是,宋真宗就这样连哄带骗地被拐上了前线。到了澶州南城,隔河就是契丹军队,天子又怂了,投降派乘隙劝说天子先停下来,偷偷视察兵势再做决议。
寇准尽力劝说:“您都到这了,畏惧不敢前线,人心只会更快瓦解,再说了前头有上将王超领劲兵盖住契丹兵锋,左右双方也有李继隆、石保吉这样的上将,四面八方的援军也正在赶来,您怕个啥咧?” 苦口婆心劝了半天,毛用没有。于是,霸气的寇老西毛了。
他娘的,你不上,老子也要逼你上,否则全完了!寇准于是找来太尉高琼,这位不识字的高太尉和后面那位球星那真是有云泥之别,请看以下令人热血沸腾的对话:(寇准对高琼)谓曰:“太尉受国恩,今日有以报乎?” (高琼)对曰:“琼武人,愿效死。”寇准说:“那好,咱俩上殿平事去!” 说完带着高琼就到了宋真宗眼前,厉声说"陛下既然您以为我说得差池,那就问问带兵接触的人怎么说吧!" 不等天子答话,高琼高声嚷到:"我等家在汴京,让我们保家卫国,拼死也要上;要是让我们把家扔了跑路,我可保证不了这些会干出些啥事来!"这又表刻意,又变相胁迫,终于带着天子渡河,到了北城前线,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泛起时,军士们望见御驾真的亲临,刹那间热血沸腾,踊跃欢欢,声闻数十里。抱着"小倒霉辄引去"的辽军,本就没有决战的计划,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吓个半死,连队伍都有些骚动。
宋真宗收效果到达了,装模作样了一会也还是返回南城了,将指挥重任全部委托给了寇准。寇准还真是有两把刷子啊,“承制专决,命令明肃,士卒喜悦”,洁净利落地给跑到城下来挑衅的辽军来了个迎头痛击,斩获泰半。
十几天后,,辽军主将萧挞凛(也作萧挞览)出营独占,更是中匿伏,被床弩射出的大箭头爆头身亡。于是,辽人不得已,派来人说要谈判结盟。
寇准这肯定差别意啊,辽人坚持要谈,最后还通过降辽的原宋将王继忠,双方开始了高级别使节往来,没措施啊,肯定是要报给天子的。喜好宁静的宋真宗一看这时机送上门来,不是挺好嘛。
寇准是想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的,天子发话了,也不能再顶下去了啊,再顶下去就是傻帽了不是。寇准就说,行,不打也行,辽人要称臣,还要把以前夺取的幽州还回来。壮哉,寇公,谁说北宋的文人都弱的啊,都像寇准这样,该多好啊。只是天子已经厌兵(怂)了,在前线一直待着也不是事啊。
寇准这边还据理力争呢,那里就有不少曾经被他冒犯的人开始嚷嚷寇准拥兵自重了。还能说啥呢,闭嘴吧。
于是天子派曹使用前去谈判,出门前还特意交接曹使用,除了割地,其他都可以谈,如果能用钱解决,那就最好了。旁边的寇准一听这个气啊,这明显是打了胜仗啊。曹使用又问,能给几多?宋真宗说,一百万以下都可以谈。
寇准一听,火爆脾气上来了。曹使用刚一出门,就被他揪住了:官家说一百万,我可不允许,你要是敢给他们凌驾三十万,回来我就弄死你!要说曹使用也是有脾气的,他心里头也有火呢,之前就对宋真宗说,他们要是贪得无厌,我就是死也不会允许的。
曹使用于是以阁门祗候、崇仪副使的身份,奉诏书前往辽国军中。言辞拒绝了辽人割地的要求,最后还真的以三十万的价格告竣盟约归来。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澶渊之盟”了。不管后世如何评价这场盟约,今后一百年间,宋辽双方实实在在的保持了宁静。
而如果没有寇准的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的坚持和魄力,北宋的运气会如何,真的很难说。今后,寇准站上了人生巅峰。而不管当初是否愿意,面临如此劳绩,宋真宗对寇准十分敬重,甚至还为他定制了一个“注目礼”--每次散朝,都要目送寇准脱离。
只是巅峰之后,就是下坡,功高盖主,必有后祸。况且是寇准这样张扬,随处冒犯人的人呢?四、遭贬外放等事情已往,寇准也被宠得差不多了,当年被寇准呐喊着要斩首的投降派,终于有人跳出来要抨击了。参知政事王钦若,江南人,当辽国军队来势汹汹时,主张逃跑,迁都金陵。
被寇准那一顿咆哮和吓唬,今后就恨上了他。就和宋真宗上眼药说:"皇上您敬重寇准,是以为他有功于社稷吧?可是,《春秋》里说,城下之盟,是羞耻啊。澶渊之举,御驾亲临,却签了一个城下之盟,这不是羞耻么?" 听听,其时建议逃跑迁都他不以为耻,以战逼和,他倒以为是羞耻了!宋真宗谁人郁闷啊,说啥呢,要谈的人是自己啊,这个他还是清楚的。心想,往常这姓王的都挺有眼力见的啊,今天是肿么了?他满头黑线,变色不悦,直到他听到了王钦若接下来的一句:"陛下听说过赌徒吧?他们快输光的时候,往往孤注一掷。
陛下您,被寇准当成了最后的赌注啊!想想其时真是危险啊。" 《宋史》说,今后宋真宗对寇准就没那么热络了。
这眼药上的水平高啊!不外寇准对于别人背后搞事情,那全然是不在乎的。他似乎天生就是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,“听人劝,吃饱饭”,那是不行能的。担任宰相的他,选拔人才不讲门第,不循老例,喜欢用有真才实学出生寒微的人,弄得同僚们都很不兴奋。
人家喷他说:"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?" 他回覆的实在精彩:“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,若用例,一吏职尔。” 都按老例,随便找小我私家做就行啦,小吏都可以做,要宰相干嘛?不就是选贤才,退庸才和小人吗?!御史台是专门品评朝政得失的机构,每有缺额,他就选那些最具品评精神的人去担任。
在寇准看来,这就是宰相的责任啊,好好干活,至于冒犯人那肯定是要冒犯的啊,否则这么能把事情弄好呢?但御史台,原来按制度,是不应由宰相加入的。寇准画像于是乎,将他视为眼中钉的人越来越多。终于在他们的攻击下,景德三年(1006)年三月,寇准被罢相,罢为刑部尚书、知陕州。
宋真宗启用寇准的同年王旦为相,特地嘱咐他申饬寇准。今后,寇准在外任职多年。而自从被王钦若一番话,把自己的‘劳绩’说没了以后,宋真宗怏怏不乐,最后在察言观色,善于投合的王钦若建议之下,开始了劳民伤财,大规模的封禅运动。先是在景德五年(1008)年,搞出了一个‘天书’,改年号为“大中祥符”,然后东封泰山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天子,引起“争奏祥瑞,竞献赞颂”的疯狂;三年后(1011),又在好事者的怂恿下,到山西汾阴“祭祀后土”(又称“西祀”)大礼。
再过了三年(大中祥符七年,1014年),又在亳州官员的不停请愿下,巡幸道祖老子的家乡亳州,朝拜太上老君。使用大中祥符为年号的这近十年时间里(1008-1016),宋真宗赵恒对朝政险些毫无用心,只是一味热衷“祥瑞”遮盖太平。朝政被王钦若、丁谓等“五鬼”独霸。
一代名臣王旦劝谏不听,阻止乏策,也无可怎样被拉入水,违心地率仕宦黎民上书请求封禅,险些晚节不保。寇准在这些年,险些都在外地为官。
而宋真宗或许还是惦念这位旧臣的,封泰山,带着他,迁户部尚书、知天雄军;祀汾阴,命提举贝、德、博、洺、滨、棣巡检捉贼公务,迁兵部尚书,入判都省。这期间,寇准难免也发发怨言啊,好比这首:判都省感怀 【宋】寇准昔为学士掌三铨,屈指年光三十年。秋雨滴阶桐已老,白头重到倍依然。
在幸亳州(1014年)时,在王旦的力荐下,(寇准任)权东京留守,为枢密院使、同平章事。这险些即是重回权利之巅啊,好死不死的,寇准这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以自我为中心的。怼王旦不说,另外一件事,更是让人啼笑皆非,有时候在怀疑,这人真有宰相的怀抱吗?其时,主官财政钱粮的三司使主官林特,以河北绢阙,督促甚急。
寇老西和这小我私家向来差池付,竟然资助转运使李士衡,有意抗衡,还说自己在魏州(魏州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台甫境内,寇准知天雄军是统领魏州等地)时,曾经上缴绢五万而三司不要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绢阙的,还嚷嚷要弹劾主官仕宦。宋真宗虽然热衷封禅演出,但也不傻不是,我特么缺百万,你和我说五万?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?于是又跑去找老好人王旦吐槽:"准刚忿如昔。" 虽然王旦为这位同年说好话,说寇准虽然性格有点那啥,但他勇于继承啊。
不外还是没劝过赵恒,没过几天,就被罢为武胜军节度使、同平章事、判河南府,徙永兴军,打发到陕甘界限去了。到了天禧元年,已经病重,多次辞官,快走到人生终点的王旦,再次拉了一把寇准。真宗问他谁可以继任宰相,王旦一直不说话,真宗一直问,最后王旦说:“还是寇准吧。” 就这样,在天禧元年(1017年),寇准趁着永兴军巡检朱能和阉人周怀政再次弄出来的“天书”演出之际,上书附会,再次回到朝堂,担任宰相。
而这次的天书,也成了寇准人生的污点。五、笑人溜须,卷入宫廷斗争寇准能回朝回得这么顺利,其实也有此外因素。这个时候真宗身旁的近臣丁谓,之所以会推波助澜,同意寇准回朝,一是他原来也算寇准的门人,寇准还是挺器重他的,另外一层原因是他也明确自己还不够资格一步登天担任宰相,便想借助寇准的名誉和资历,把寇准拉为同党。
可是,这个智慧一世的权臣,也不想想,拉别人可能还行,寇老西,他是一个那么直的人,怎么可能和他这样谄媚投合的人为伍呢?于是,历史上著名的”溜须“典故就发生了。有一次,寇准和丁谓等人一起吃事情餐,寇准不慎将汤汁弄到了胡子上,丁谓很有眼色,马上起身为主座擦拭,可谓是殷勤之至。可是人家寇准是怎么看待这种行为的呢?他也不知道是讥讽,还是真的打心眼里瞧不起,笑着说道:“参政,国之大臣,乃为主座拂须耶?” 说得丁谓是老脸谁人红啊,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。
今后对寇准挟恨在心,在心底里默默对将寇老西全家问候了几百遍,立誓一定要攻击抨击。(这也就是后世”溜须“一词的泉源)不久之后,寇准更是卷入了一场宫廷权利斗争之中。时真宗得风疾,刘太后预政于内,准请间曰:“皇太子人所属望,愿陛下思宗庙之重,传以神器,择方正大臣为羽翼。
丁谓、钱惟演,佞人也,不行以辅少主。”帝然之。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草表,请太子监国,且欲援亿辅政。已而谋泄,罢为太子太傅,封莱国公。
宋真宗病了,皇后刘娥徐徐独霸朝政。宋真宗心中不安,就和自己的心腹周怀正透露了自己有让太子监国之意,作为宰相的寇准,原来就对刘娥独揽朝政很是不满,得知消息后,连忙进宫和真宗商议“太子监国”之事。
原来事情做得挺秘密的,寇准出宫后马上找翰林学士杨亿秘密计划,让他起草诏书,不意事情还是败事了。凭据《续资治通鉴》的纪录,宋真宗究竟还是有点怕他妻子,就推脱说“不记与准初有成言”。丁谓这个时候已经和刘娥一派勾通了,于是在他们的压力下,背锅的寇准,被罢相,贬为太子太傅,封莱国公。而丁谓乘隙成为了宰相。
贬为太子太傅,宰相做不成了,但也不算很坏嘛。可是,这还不算完。周怀政听到这个消息惴惴不安,他把攻击抨击啊,于是决议铤而走险,筹谋发动叛乱,废掉皇后刘娥,杀丁谓等权臣,然后让太子登位,真宗退位为太上皇,寇准再次为相。效果:客省使杨崇勋等以告丁谓,谓微服夜乘犊车诣曹使用计事,明日以闻。
乃诛怀政,降准为太常卿、知相州,徙安州,贬道州司马。周怀政的的手下在叛乱前一晚,向丁谓密告,于是丁谓和曹使用等谋划应对,在第二天将周怀政和他的党羽收捕、诛杀。之后,寇准在永兴军心腹朱能,不愿坐以待毙,起兵反抗,不久兵败自杀。
于是,刘娥矫诏,削寇准莱国公头衔,从知相州(河南安阳),再迁安州(湖北安陆),由安州再贬至道州(湖南道县)司马,在极短的时间内,一贬再贬。而这一切,病中的真宗并不知情,他还问左右说为何多日不见寇准,左右之人哪敢回覆啊。六、客死雷州丁谓打垮寇准,当上宰相后,接着将寇准贬贬贬,乾兴元年(1022年)二月,他们将寇准、周怀正、李迪等弄成一党,将他们的“罪状”昭告天下。
同时,再把寇准贬到广东雷州,担任小小的司户参军。那时候的雷州,妥妥的蛮荒之地,在中原人看来,就是天涯海角,恐怕是要一去无回了。寇准到雷州后,雷州,成为他人生的归宿。他在雷州的职位虽然不高,但勤政爱民,努力流传中原文化,深受雷州人民恋慕。
他果真再也没有回来,熬了一年多,就在病榻上去世了。寇凖年轻时曾写诗:“到海只十里,过山应万重。
”没想到“一语成谶”:雷州至海岸真的只有十里远。《宋史》说寇准“少年富贵,性豪侈,喜剧饮,每宴来宾,多阖扉脱骖。家未尝爇油灯,虽庖匽所在,一定炬烛。
” 不管是做官,还是做人,不管是事情,还是生活,他似乎都是极讲求的。临去前,他也仪式感十足:太宗尝得通天犀,命工为二带,一以赐准。
及是,准遣人取自洛中,既至数日,沐浴,具朝服束带,北面再拜,呼左右趣设卧具,就榻而卒。沐浴换衣,具朝服,穿着上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太宗赐予的通天犀带,北面再拜,然后安稳地在榻上去了。
在病入膏肓之际,他写下了这么一首诗:病中书多病将经岁,投合故不能。书惟看药录,客只待医僧。
壮志销如雪,幽怀冷似冰。郡斋风雨后,无睡对寒灯。投合是不行能投合的,我寇准一生,铁骨铮铮,霸气满满,足矣!七、寇准是文学家吗在民间,寇公的声誉甚隆。
但他的诗文似乎名气不大,但七岁就能写出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。举头红日近,俯首白云低”这样诗句的人,固然应该算是文学家的。
其实,寇准的诗文创作,还是有较大成就的。寇准和宋初诗人潘阆、魏野﹑“九僧”等为友,诗风近似,也被列入晚唐派。
其五律、七绝都颇有韵味。如“炉灰愁拥坐,砚水半成冰”(《冬夜旅思),“萧萧远树疏林外,一半秋山带夕阳”(《书河上亭壁》),“日暮长廊闻燕语,轻寒微雨麦秋时”(《夏日》)等,情景融会,清丽婉约。有《寇莱公集》7卷,《寇忠愍公诗集》3卷,传世诗作近300首。
小我私家比力喜欢的有:《江南春》寇准波渺渺,柳依依。孤村芳草远,斜日杏花飞。
江南春尽离肠断,蘋满汀洲人未归。记得最早在《天龙八部》里看到这几句,惊为天人。段誉被鸠摩智挟持到苏州城外,脱口吟道:“波渺渺,柳依依,孤村芳草远,斜日杏花飞”,寥寥数语,就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,画面感十足。
在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之后,后两句直抒胸臆,显得情深意挚。寇准似乎偏爱汀州白苹和烟波渺渺,在另一首《夜度娘》诗曰:“烟波渺渺一千里,白苹香散东风起。日暮汀洲一望时,柔情不停如春水。
” (这首诗另有一个版本作《江南春(追思柳恽汀洲之咏尚有遗妍因书一绝)》: 杳杳烟波隔千里,白蘋香散东风起。日落汀洲一望时,愁情不停如春水。)而下面这两首,小我私家以为也是写得极美的:《微凉》寇准高桐深密间幽篁,乳燕声希夏日长。
独坐水亭风满袖,世间清景是微凉。《春昼》寇准午昼花阴静,东风数蝶飞。坐来生远思,深院燕初归。
说起来有意思,在诗词方面,寇准似乎作的比力多或者说比力好的是偏婉约的,好比这首写景抒闺情的:《踏莎行·春暮》春色将阑,莺声渐老,红英落尽青梅小。画堂人静雨蒙蒙,屏山半掩余香袅。
密约沉沉,离情杳杳,菱花尘满慵将照。倚楼无语欲销魂,长空黯淡连芳草。固然这首形貌暮春之际,倚楼而望,盼离人归来的诗,自然也可以被解读为对政坛,对君上的难以割舍的情怀。
最后,说一首,比力切合他身份的吧:《蝶恋花》四十年来身富贵。游处烟霞,步履如平地。
紫府丹台仙籍里,皆知独擅无双美。将相兼荣谁敢比。
彩凤徊翔,重浴荀池水。位极人臣功济世,芬芳天下歌桃李。在诗文上,自然寇准的声望是不如苏轼这样的大文豪的,也许也不如后面的名相范仲淹等,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,寇准是写诗的政治人,而不是玩政治的诗人吧。而按他这样的性格,或许也无法放心创作,对他来说,这些都是微末之道吧,而他的政治孝敬,早已逾越和掩盖了他的文学成就。
如果可以选择,像寇准这样风风火火,轰轰烈烈的霸气一生,自然是极好的。大家以为呢?参考质料:《宋史.寇准传》《宋史.王旦传》《续资治通鉴》等。
本文来源:AG体育-www.shouji998.com